每年都有因为公司跑路而导致大量金额的预付卡变得一文不值的消息曝出,预付卡风险,究竟有多大?
太阳底下无新鲜事!餐饮连锁店“代官山”老板突然跑路,消费者手中价值数千或上万元的预付卡瞬间变得一文不值。
从饭店到早教机构,从纤体公司到健身俱乐部,从理发店到奢侈品网店………消费者在预付卡这个坑里,跌倒了一次又一次。
预付卡的秘密和风险
消费者为何难以拒绝预付卡?无非是折扣。
举例来说,在理发店干洗一次头发,标价在20元左右,如果充值5000元预付费卡,洗发可以打3折,实际支付价格为6元。
很显然,消费者支付的6元钱,对商户来说根本不能覆盖人工成本和场地成本。为何商家会做?原因就是预付卡可以为商家带来大量的现金流,而现金路又会为商家带来可观的其他投资收益。消费者获得的“让利”,其实是这部分投资收益的“分红”。
以美容美发服务为例,购买一张预付卡或为其充值的最低金额都在四位数以上,商户每销售一张预付卡,获得的现金是单次提供服务的十倍甚至几十倍。
这些数额巨大的现金在扣除经营成本后,依旧有很大的使用空间。因此,销售预付卡是商户在短时间内获得巨大现金流的捷径。
这些现金流的用途:
一是增加门店数量,加速扩张,并进一步推出预付卡圈钱;
二是利用现金流进行投资。投资领域相当广泛,除了与本行业相关的业务外,也不乏房地产、金融等高风险高回报的领域。
商户销售预付卡,其实有点集资的味道。只不过这种集资模式的投资方式、回报率和风险,都不会写下来告诉消费者。
排除商户故意以预付卡骗取消费者资金的非法目的,在商户常规的售卡行为中,消费者获得的则无非两个结果:一是企业投资成功,能够平安无事地将预付卡内的金额消费完毕;二是企业投资失败,现金流断裂,从而不能继续经营,消费者得不到服务。
难以奏效的监管
此次代官山关门事件后,有行业人士推测,有可能与最近的股灾导致的资金链断裂相关。
值得注意的是,主管部门和监管部门并非不知道商户销售预付卡的“机关”,且试图用法律法规加以规范并减小风险。这些都被写入2012年我国出台的《单用途商业预付卡管理办法(试行)》中(以下简称《办法》):
在预付卡充值金额方面,《办法》第十八条指出:“单张记名卡限额不得超过5000元,单张不记名卡限额不得超过1000元。”
除此之外,该《办法》对预付卡获得的资金的使用方式、资金总额的比例等等均作出了一些规定。如果完全按照《办法》执行,大部分的风险都可以规避掉。
但不难发现,不论是去年下半年发生的“康骏”关门事件还是此次“代官山”跑路事件,相关《办法》并没有发挥作用。即便是代官山已经参加了上海自行发起的“上海单用途商业预付卡履约保证保险共同体”、有保险公司将从第三方的角度来赔偿消费者,但因为保险主体(代官山)缺位而导致理赔难度增大、消费者获得的赔偿金额也难以确定。
究其原因,在于《办法》和“上海单用途商业预付卡履约保证保险共同体”虽然看到了预付卡消费的风险所在,但缺乏有限的监控方式。按照国家规定,单用途商业预付卡的主管单位是商务部门,但商务部门对企业卖卡金额是否合规、获得资金后如何投资、预付卡总金额是否超过上限、存管金额是否符合规定等,都缺乏有效的监测和监管手段。
即便要行政处罚,商务部门也缺乏执法主体。何况,《办法》中明确的行政处罚金额最高只有3万元,放在动辄单张预付卡就超过5000元的现状中,很难对企业构成威胁。
坦白说,企业预付卡背后的商业逻辑并不复杂,监管重点环节也很明显。要避免再次发生“代官山”事件,最有效的手段就是把《办法》中的规定落到实处——为什么有法却依不了,说到底还是管理的有效性。
对消费者来说,自救的办法就是千万别办大额预付卡,任何时候。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文编辑:李宝花 编辑邮箱:shguancha@sina.com)
如需获取更多,请下载上海观察客户端或点击“阅读原文”
↓↓ 点击“阅读原文”,进入上海观察网站浏览更多